全站搜索
首页_傲世皇朝平台注册_首页
首页_傲世皇朝平台注册_首页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
光芒娱乐注册-首选地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6-07 02:15    文字:【】【】【
摘要:光芒娱乐注册-首选地址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

  光芒娱乐注册-首选地址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 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 (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十年间西风东渐,这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入我国传媒,具体表现指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追逐商业利润、迎合受众的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一切很像西方出现的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即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

  新闻娱乐化是一种趋势和广义的概念: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的娱乐化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视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等引起的电影娱乐热潮波及到了电视领域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躲避崇高”;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习美国肥皂剧的《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的蜂拥而起,以及《还珠格格》、各类帝王戏和王朝戏等古装戏说剧掀起风潮。紧接着便是1997年湖南卫视开播向港台娱乐节目学习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及《欢乐总动员》《幸运52》《开心辞典》《超级女声》(克隆《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纷纷上马。

  近几年被众多媒体热炒的娱乐新闻不胜枚举,张国荣自杀,杀人案,陈凯歌痛斥恶搞、杨振宁忘年恋,艳照门事件。明星,王室,名人,自杀,丑闻,忘年恋,第三者,这些新闻要素部分迎合了受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具体来说,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者权威地位的消解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愈发明显,受众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收视率直接挂钩的利益诱惑令传播者极力满足受传者的口味,甚至不惜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达到抓住受众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趣味是指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倾向于趣味化,力图博受众一笑,“跳楼秀”、“钉子户”、“范跑跑”,这些新名词使民工讨薪,建设拆迁,生命价值的探讨等严肃话题变得非常轻佻。其它大量充斥报纸的奇闻逸事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看后产生惊奇紧张放松的娱乐效果。传媒取悦受众要求新闻要素要有趣。

  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遵循的是“事件中心”原则,目的是展示故事的本身,追求新闻故事的可视性、悬念性、娱乐性,突出小说叙事中的戏剧冲突之美。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经常采用的手法“某某真的是怎么样的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还另有隐情?”报道就像讲故事一样,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新闻故事化、煽情性的报道方式是大众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肤浅化是指媒体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拒绝深层次的思考。娱乐节目不说,很多舆论监督型报道也只是停留在感性描摹的层面,思考不足。例如:随着艳照门的炒作,很多相似的新闻报道风生水起,而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艳照本身,而不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此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以电视为例。当前知识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政府性民间性的大小选秀赛事都以加试文化知识标榜品质,而《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节目皆是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的严肃性自然让位于知识的娱乐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轻松活泼的幽默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娱乐新闻于是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从受众角度看,有受众消费相关产品,这种产品才有存在的可能。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资本和技术的强大,积极向中国文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韩流、日流、美剧流生生不息。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的威胁。

  截至2003年底,我国拥有报纸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僧多粥少,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遵循市场经济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批判和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某些电视台直接喊出娱乐的口号。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杨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更是爆出有媒体操纵杨丽娟的丑闻,媒体从业者自身道德约束不强甚至缺失也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1)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比如超女第一届湖南卫视的巨大收益和由此而引发的各大电视台的纷纷效仿;譬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虽然争议巨大,但收视率一直很高,由此带来的广告效益自然不可小觑。

  (2)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传媒走向市场直面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考量受众口味和趣味成为传媒自身研读的重点。

  (1)新闻庸俗化。许多娱乐新闻已经娱乐到庸俗甚至低俗的地步,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这类内容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明星婚变、大款寻“二奶”、“婚外情”等各种丑闻,对社会价值观导向非常不利。

  (2)媒体社会责任和公信力减弱。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而一味追逐娱乐化,也容易导致媒体在受众眼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削弱,会让受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怀疑,包括对传媒从业者个人。

  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民生新闻中很多民生疾苦的事件显然不宜拿来娱乐,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比如非典、汶川地震等)的时候同样不宜娱乐化。媒体要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1.受众的需求众所周知,媒介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的功能。受众一方面从媒体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众也通过从接触媒介放松自己,因为受众面对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太多太大了。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消遣娱乐的意愿。新闻娱乐化采取各种手段来与受众产生共鸣,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人们,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的需求。

  2.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在西方早已由来已久。早在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时期,媒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竞争。在内容上黄色新闻注重煽情,特别关注犯罪、绯闻等,甚至是耸人听闻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受众的眼球。时至今日,很多的媒体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抢夺受众制胜的法宝。因此,伴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扩大,西方国家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必然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的存在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新闻娱乐化的长期影响和结果来看,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1.新闻娱乐化的正效应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以前那种死板的、教条的说教方式,而代之以较为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且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受众。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乐于以娱乐化的方式来接收信息,这样,受众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又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如此以来受众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受众越来越需要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在这种轻松获取信息的时候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情。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以上需求。

  2.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但是新闻娱乐化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娱乐化的新闻在内容上,尽可能的选择受众乐于接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而对有些重大事件却置之不理,虽然一时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是,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从长远来看,新闻娱乐化使受众的利益遭到损害。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不仅仅只是具有娱乐的功能,实际上,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并非为娱乐功能。新闻娱乐化使媒体的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进而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新闻娱乐化发展下去的一个结果必然是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论文摘要】: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首先,文章对新闻娱乐化做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受众、制度、新闻思潮和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同时从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受众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且运用了一些案例和资料对论点加以论证。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村民周正龙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线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

  10月15日,网上出现了由“党指挥枪”的网友发的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网络上对周正龙拍到的野生华南虎进行质疑之后,更多的专业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

  10月16日,最早认可这些照片为真的陕西省林业厅对于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具名在网站上公开劝喻拍摄者周正龙,早日坦白。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称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

  10月20日下午,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他声称,“要是照片有假,当场把我头砍掉!”

  从野生华南虎照片面世到最终的盖棺定论,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的网民,一个个粉墨登场,并且信誓旦旦、情绪激动。一个科学事件,眼瞅着演变成了“娱乐事件”,甚至是“闹剧”。

  那么何为新闻娱乐化呢?它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简要解析一下新闻娱乐化现象。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严肃新闻娱乐化,也就是硬新闻的软化。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硬新闻数量在减少,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②

  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网络、手机等所谓的“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将受众二次出售给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成熟的通信技术面前,下一秒钟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时效性已不再是众媒体追逐的焦点。于是,一些新闻媒体就从新奇性、趣味性的方面企图吸引更多的受众。可是很多媒体在趣味性上走得太远,一味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更有《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斯坦利·沃克给新闻下定义:新闻建立在3个W之上――女人(women),金钱(wampum),和坏事(wrongdoing)。新闻媒体在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上,使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气氛躁动,公民信仰缺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噬待加强。

  一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民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急需精神上的释放和休息。由于软新闻休闲娱乐的成分很大,媒体便投受众所好,加大报道软新闻的力度或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从媒介的日常报道中放松神经。

  另一方面,中国媒体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政治宣传意味浓重,受众的排斥感强。在政府了对放松媒体的管制之后,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娱乐化的新闻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在新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娱乐化的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1990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管管理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刊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性标志。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验,使报业产业实现了迈向新世纪的重要飞跃。而2003年11月18日,由光明日报集团和南方日报集团合作的跨区域大型日报《新京报》在北京的发行,开创了跨区域办报的一个尝试。

  中央一直以来的相关政策,都大大放松了对新闻媒体的管制,中国传媒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中。但是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行业规范还不如一些传媒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并且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管理,就使得中国的新闻界处于一种相对管理缺失的状态。这种相对不明确的自由状态造成了中国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的走向。

  同时,不可否认,政府对媒体报道新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媒体对重大敏感的政治公共事务的回避、减少或省略,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导致媒体进一步减少公共事务的报道。”③

  19世纪30年代后,以《纽约太阳报》等为代表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问世,它们避免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花边新闻为主,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这种大众报纸的出现,以及它所宣扬的通俗之风气,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化潮流的起始。

  19世纪末,黄色新闻开始泛滥。其中以《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就穿黄色衣服小男孩漫画的争夺最为着名。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达到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黛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成为美国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全球化态势,各国文化传播交叉发展。处于媒体发展困顿期的中国媒体不免就会学习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做法。

  最早进行新闻娱乐化的应该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它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④

  最近几年各大地方台都相继推出了以方言播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吸引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受众,如陕西卫视的《说案》,以及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为家长里短的事,但是都大受欢迎。

  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舶来品,它从西方传来,结合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态势迅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媒体早已打破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形式,以互联网兼手机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第四媒介强势发展,大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

  据CNNIC统计,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2.3%。而在互联网的使用功能上,信息获取是排在第一位的。互联网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搜索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上的不少新闻都是道听途说,不经核实变,甚至是凭空捏造的。互联网新闻功能的发展,使得新闻娱乐化的大潮风起云涌。

  新闻娱乐化是把双刃刀,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新闻娱乐化的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媒体、受众和整个社会。

  首先,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顺应市场化潮流、迎合受众的产物。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新闻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做法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实力提高,业务能力才有可能提升上去。物质条件是做好新闻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也给媒体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媒体格调的庸俗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是最为严重的影响。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软新闻大多无需过多的思考,可以使受众轻松地就获取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休闲的过程。另外,一些软新闻可以使人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得到适当的放松,缓解一定的压力。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闻的娱乐化看似切合了受众的需求,其实,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摧残。长期接触这类新闻,会使受众丧失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会使受众品位降低,反而会造成精神上的更加迷茫。

  首先,软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大部分含有暴力、犯罪以及黄色信息,新闻娱乐化使色情新闻和暴力新闻不断增加,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尤其是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更是会在思想上造成误导。

  其次,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会影响整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非常强大,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的娱乐化会使媒体的引导方向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分不开,是新闻传播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要解决它还需从多方面入手。

  从政府来说,完善相应的新闻管理条例,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上加大审核力度,确保新闻媒体正确的社会引导作用。

  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要吸引受众、提高竞争力,还要从做出自己特色出发,减少同质化现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受众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受众方面,提高自身涵养,有选择的阅读新闻、接受信息很重要,多关注关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新闻,学会辨别和分析问题,不要被媒体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

  ① 马松娟, 郭亚婷. 《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P45.

  ②③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P11, P25.

  [1]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化成为了我国新闻报道中一股强劲的势头,娱乐化加速了娱乐新闻的发展。使其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新闻样式,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娱乐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为人们所诟病:媒体追逐明星,过分地侵入明星私人生活,给明星本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及伤害;庸俗、恶俗的八卦新闻构成了信息垃圾,影响公众的文化素养,冲击着社会文化。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娱乐新闻可以界定为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与文化娱乐范畴有关的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与意见的报道。娱乐新闻的本质也是新闻,因而也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和要求,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必须注重真实性、公益性,公共性。

  由于新闻以传播信息为基本功能,所以无论其内容为何,其涉及的对象――“明星”或“公众人物”多么的特殊,都不能违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娱乐新闻在报道中更注重对明星进行议论和评论,这些评说也必须服从于客观事件的线.公益性

  由于娱乐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而娱乐新闻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应遵循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即不能否定和冲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娱乐新闻应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构建具有广泛关注的公共话题,但是这种对公众话题的关注不能逾越限度,不能侵入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人领域,导致新闻侵权的发生。

  “所谓的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民事权利,它包括诽谤罪和一般民事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娱乐新闻侵权是媒体在报道娱乐新闻的过程中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从而侵害了公众人物的合法权利,主要涉及明星或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人格权等。。

  构成侵权的新闻,应符合以下一般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2)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3)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4)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诸多娱乐新闻报道侵害了明星以及公众人物的人身权利,从而构成了侵权行为,而这种侵权行为达到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就会构成犯罪,比如侮辱罪。诽谤罪等。

  媒体在娱乐新闻报道中不限于报道娱乐事实,更多的是对新闻的选择做出评判,即对评论对象或褒或贬,而一旦媒体的选择有所偏颇,便会导致明星或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名誉权就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有学者研究指出,“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占所有新闻侵权类型的60%-70%。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侵权类型。”分析娱乐新闻侵权案例可以发现,对明星或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犯也是其中的第一侵权类型。娱乐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主要特征是行为主体――娱乐新闻的传播者将自己的话语权过于扩大化,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评判明星和公众人物的行为或言语,使得报道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侵犯到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他们的社会评价降低。

  在娱乐新闻报道中,对名誉权的侵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媒体报道虚假的娱乐新闻事实,针对明星或公众人物进行人身攻击,诽谤,侮辱,损害明星的公众声誉。2007年5月25日,新浪娱乐频道《李亚鹏背王菲“偷吃”引网民不满群起炮轰》一文,同时开展了题为《李亚鹏“偷吃”,你相信吗》的调查:5月29日,新浪娱乐频道再次刊载了《李亚鹏王菲协议离婚?只因王菲不愿再产子》的信息,并以《热点调查:传李亚鹏王菲已经协议离婚?》的方式制作了调查问卷:为此李亚鹏表示新浪网的内容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故意捏造虚假内容,给他的精神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伤及妻女,最终法院判决新浪网公开道歉。娱乐新闻捏造虚假事实进行报道是现今娱乐新闻侵犯名誉权的一个普遍现象,极具“杀伤力”,不仅给明星带去伤害,同时也会因法律纠纷降低媒体的社会信誉:

  第二,娱乐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另一个表现是媒体在报道娱乐新闻的过程中片面理解事实的含义,不全面的分析和报道事实,截取事实中某个章节或是细节来进行报道,从而造成对明星或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犯。2009年1月30日在香港商业电台录播节目《哗!哗!哗!打到!》中,主持人吴君如提及刘翔退赛事件时说“脸系咪食屎”(广东话,“脸色很差”)。一些媒体断章取义,评论吴君如涉嫌侮辱刘翔,由此吴君如遭受了网友的激烈批评。在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对明星和公众人物的关注度往往超越限度,常借一张照片或是明星不经意的一句话而大肆炒作,影响明星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新闻侵权。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与名誉权受到法律普遍明确的保护不同,迄今为止我国法律还没有对隐私权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条文。在娱乐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侵犯隐私权现象,即媒体过多的侵入明星的私人领域,肆意披露他们的私人生活。

  对娱乐新闻侵犯隐私权应有两种判断,第一是媒体获取明星和公众人物的隐秘材料,或者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F非法偷录他人淡话作为写作素材构成侵权,这是现今最为普遍的隐私侵犯行为。媒体通过这种偷听、偷拍、偷录或跟踪等举动来获取有关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材料进行“爆料”,诸如2006年阿娇马来西亚演唱会被偷拍,而这也是明星的普遍遭遇。这些对名人隐私的非法获取已逾越了法律规范,造成了新闻侵权。

  第二,隐私权还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即娱乐新闻所传播的内容是否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假如是秘密进行犯罪的行为,即使是完全的个人行为,也应进行正当的揭露。在国内演艺圈引发波澜的满文军聚众吸毒事件,此种行为尽管完全是个人行为,但对国家公共社会生活带来了危害,构成了犯罪,这样的“隐私”是应该曝光并揭发的。

  随着视觉消费时代的到来,明星的肖像成为了众多娱乐媒体所希寄的“蛋糕”,利用明星的肖像大做文章,其中不乏

  对公众人物人身攻击的情况。“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自然人的外貌形象,借助一定的手段,在某个物质载体上固定下来,就成为他人的肖像”。‘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肖像权就是公民对于自己使用肖像的权利,即享有保护肖像完整、禁止恶意毁损的权利。不容为他人所侵犯、占有。

  在娱乐新闻报道中,侵犯肖像权有两种主要表现。第一,媒体利用明星和公众人物的肖像传播实现盈利目的。2005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侵犯其肖像权一案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决被告《精品购物指南》侵犯刘翔肖像权的侵权行为成立,《精品购物指南》在30日内登报向刘翔道歉。并赔偿其经济损失两万元人民币。在现代社会明星的肖像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媒体在公众人物本身不知情的情况下盗取明星的肖像是对明星“无形资产”的侵犯,因而就会侵犯肖像权。

  第二,对明星肖像的恶意损害、污染、焚烧,丑化是娱乐新闻侵权另一种表现,媒体往往利用此类行为进行炒作,这是一种性质较为恶劣的侵权行为。2008年在奥运冠军访港期间,一些香港媒体拍出诸多丑化明星的照片,在互联网等媒体上,这种行为损害了奥运冠军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其社会评价,构成了新闻侵权。

  在娱乐新闻报道中,除了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以外,明星和公众人物的其他相当多的权利也受到侵犯,在这些权利中,人格权是一种重要的类型。“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生命、身体、健康、名誉、隐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人格权的范畴”。。

  在娱乐新闻报道中,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对明星的情感及婚姻生活大肆炒作,在报道中对明星和公众人物进行语言诽谤、人身攻击,对明星或公众人物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进行“道德评判”,这些毫无疑问是对明星和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中的精神性人格权的侵犯,即人格尊严的侵犯。对明星和公众人物的人格权的侵犯和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一样,会给当事人带去严重后果,使其精神受到创伤。

  娱乐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侵权行为必然给明星和公众人物带去巨大影响,侵权行为也势必损害媒介品牌,低俗、恶俗的新闻报道构成了信息垃圾,冲击着社会主流思想文化。

  不符合事实的娱乐报道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便是对明星正常生活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些不失的诽谤报道还会影响明星的生命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当红歌星阮玲玉和2008年韩国明星崔真实就因无法接受媒体的诽谤而自杀。

  由于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媒体都扬起了娱乐大旗,明星的婚恋生活、明星的是是非非无一例外成为被渲染被炒作的话题。不可否认,明星隐私、绯闻甚至是丑闻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受众的眼球,媒体也能借此占领更大的市场,但这只是眼前的暂时利益。媒体一味的追求明星的八卦和隐私而缺乏具有实质性的新闻价值,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格调,与高雅的文化娱乐背道而驰,不利于树立长期的品牌。一些严重的新闻侵权则会损害媒介自身的形象,还可能造成媒体品牌危机甚至是灾难。2002年10月《东周刊》刊出香港女星刘嘉玲受虐照片,此举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指责,最后被停刊。因而,“判断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是否具有报道价值,除了新闻判断外,还需要引入文化价值判断的尺度。”。这才是娱乐新闻的长期生存之道。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娱乐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极为深远。虚假、低俗的娱乐新闻的风行会导致高雅文化受到限制,正确健康的思想会被庸俗的氛围所吞没。长期而言这势必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降低公众的品味,影响公众的文化修养,这对社会整体的思想文化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娱乐新闻报道的侵权行为的发生对媒体而言不仅是法律纠纷,也会影响媒体的品牌及社会声誉。为避免侵权案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娱乐新闻避免侵权案件发生,首先应努力强化娱乐媒体自律。作为娱乐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其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新闻职业精神”,具有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和职业品格。在娱乐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循事实说话的原则,注意报道内容的尺度。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的情况下应该保护明星的隐私和名誉不受到侵害。此外,娱乐新闻记者除了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外,还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全面提升个人修养,这样可以在实际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娱乐新闻的文化品位。

相关推荐
  • 主页(九华娱乐)主页
  • 光芒娱乐注册-首选地址
  • 钱塘娱乐-指定注册
  • 新濠娱乐-黑平台吗
  • 首页、「焦点注册」首页
  • 摩登娱乐-指定注册
  • 诺亚娱乐注册-注册登录
  • 首页/皇马_注册/首页
  • 首页*星空娱乐*首页
  • 天辰注册-首选APP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